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途径。以人为本,弘扬个性,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通过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以博爱的胸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师为了分数,为了个人荣誉,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莫视学生的生命健康与人格尊严,不惜挥动自己手中的教鞭,屡屡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这些行为归根到底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认为,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教育者要具有博爱的概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教育爱便是博爱,是爱全体学生,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以宽容的心态去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新的课程观也要求扬弃旧有的学科教学观,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好恶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的基点是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健康。我们的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仅仅是其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全部。教师应当向呵护自己子女的生命那样对待学生的管理,要向关注自己子女的健康那样对待学生的教育。
教师只有将学生视为健康的、富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去关怀时,才会杜绝类似为了讲明一个问题常常拖堂几分钟;为了强调纪律的严明让学生憋屎憋尿;为了集体的荣誉在劳动或体育竞赛中不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让学生加班加点,累死累活的现象的发生。
二、以诚挚的激励唤醒学生向上的心灵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家也认为,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与赞扬,人性最深刻的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1]
课堂中应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去赏识学生,去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在提问学时可以通过“请可爱的某同学回答”“请漂亮的某同学回答”“请这个棒小伙回答”,遇学生发言不清时通过“对不起,老师没听清楚,你能再说一次吗?”学生回答正确通过“谢谢你,你的回答很正确”等语言来鼓舞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让学生处处体验成功和愉快,次次受到激励。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也可以用“你的声音很洪亮”“你的语言流畅”“你回答问题很完整”“你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你很勇敢”等积极的语言进行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表现都给以及时的积极的反馈。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成功感受,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效应。
三、以浓厚的人文气氛凝聚教育的合力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一个充满安静、和谐的人文气氛的学习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2]
班级文化建设要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放手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将管理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依靠学生来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有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醒目位置设立班主任工作台,将本班的远近期工作目标向全班同学公示,并提前将本周内的主要活动告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计划做好准备,力争在小组竞赛及其它活动中都有最出色的表现。班主任工作台还是班内好人好事新风尚的展示台,教师每天将本班内出现的新气象、学生的进步表现都及时地予以公布,强化学生的进步行为,对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营造积极进步的班级氛围帮助很大。
在班级文化环境人文性建设方面,他们将传统的红花台、评比台变为“你行,我也行,阳光小组行,我们都行”“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家长座谈会”变成了“关注孩子的成长是你我的共同责任”“对话、交流、探讨”等更能体现教师家长平等地位的字眼,改变了学生家长会教师唱主角,家长挨批评的被动局面,家长进得来,愿意来,沟通多了,合作多了,真正体现了师教、家教的统一,教师家长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得到了家长及家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班级管理工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以多情的评价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鉴别证明的角度转化为激励鼓舞,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传统的教育发展评价主要通过书面考试,结果是冰冷的分数,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分数评价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用针对性的指导性的评语评价既具教育性,又具人文性。
如老师在学生的试卷上写上“学习学习再学习”“失败是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赠言,通过耐心的,适度的诱导,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五、以宽容的心态塑造学生的灵魂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溺爱的娇惯的教育,但批评切忌不讲究方式方法,应以不伤害学生为前提。学长式的教学批评“堵”的方式较多,容易使学生和教师造成“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
与其堵不胜堵而烦恼,不如变堵不胜堵为引导,通过疏导,利用学生自己来教育自己,体现的是教师尊重学生,教师信任学生。
一位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不要艳妆浓抹的教育谈话中是这样做的:教师出示四幅女士的化妆像要学生评价,请学生说出优缺点。学生:“第一个脸长,却梳高发型,第二个年龄大化浓妆,第三个脸大画细眉,脸就更大了,丑死啦……”。老师:“为什么丑死啦?”学生:“那些化妆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和特征”。教师:“哦,要是他们都是中学生该怎么化妆?”学生:“我不晓得,请老师讲讲”。教师:“我看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化妆切忌乱学别人艳妆浓抹”。学生:“为什么呢?”教师:“因为中学生接触的主要是老师同学,艳妆浓抹会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造成隔阂,青少年应该有自然朴素的美,过分化妆会掩盖你脸上的青春活力和润红的肤色,让人觉得你是矫揉造作,不伦不类”。学生:“嗯,有道理”。教师:“还有,中学生应该有蓬勃向上的气质,艳妆浓抹会让人觉得你是几十岁的妇女,把少女天真活泼的自然美都糟蹋了“。学生:”想不到化妆还有这么多学问“。教师:’是啊,穿着也是一样,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体型肤色等特征”。学生:“哎呀!老师,我那天妆化得……嘻嘻……”。
有位校长曾经说过:“我们的教师仿佛手里都拿着橡皮,他们总希望学生是一张白纸,有了黑道就使劲地擦;倘是一高明的画家,寥寥几笔就可以把那些黑道勾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3]
六、以交互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索知识的真谛
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天赋学习框架的重要性,就是具有很强的同新知相结合的欲望和潜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是事能同儿童的情感相联系,其意义为儿童所体验,他们就会以十倍的热情和敏锐去获得它。[4]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应是一种对话。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将教学定位于对话,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尽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课堂上使用实验、比赛、游戏、探索等体现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学生才会时时有学习安全感;课间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玩,在与学生的游戏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所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才会时时有学习新鲜感;在作业设计上实行“弹性作业制”教师设计几套程度不同的作业让“尖子生”发挥优势,为后进生降低坡度,在作业批改中也针对不同学生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学生才会时时有学习成功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本知识如不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工,课本知识传授越多学生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心倾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达到心与心的交互,情与情的交融,教学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才会快乐而自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校长要为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建构支持型环境·王景英·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春·2003年第9期
[2]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张林·中小学学校管理·2004年第1期
[3]打子也是一种艺术吗?·王晋堂·华艺出版社·1997年7月
[4]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郭思乐·教育研究·2002年第3 期
本文个别案例摘自有关教育文献
Ø 《加强人文关怀是促进学生发展》刊发于2004年第六期(总第13期)《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主管:河北省教育厅;主办: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