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的社会实践》培训日志五
10月19日是由李文玲老师讲授《小学思品的社会实践》讲座,虽然感觉李老师讲课的内容和有些离题,但还是收获了许多。
如李老师强调:作为老师要多多地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热爱生活、丰富兴趣是教师的精神源、思想源泉,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动力。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许多优秀的老师正是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喜欢火热的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业余时间也多数选择户外活动,摄影、远足、踏青,在亲近自然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也陶冶了自己的身心。这样的教师也能和学生拥有共同的语言,所以他们深受学生的喜爱。反之,那些采取消极休闲方式的教师,往往脱离现实生活去传教布道,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热爱生活,也应该属于教师的一种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说,走进社会,认知社会,确实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修养,也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李老师还谈到了老师授课应该使用生活的语言,自己的语言,而不应该是照本宣科,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在社会的磕磕碰碰是逐步完善和提高的,所以,教师也只有多多地地走到社会中去,才能使我们更加成熟。
再次,李老师还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那就是教师不但需要备学生、备教材,还需要备社会。的确如此,学生是在生活中学会生活的,许多规则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如果教师脱离社会实际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能就不会给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反而容易留下明显的“教育”痕迹,那样,相信学生也是不会买账的。
“学生是静水,教师是水滴,学生的波澜取决于教师的震撼”这个观点也是很有意义的,教师要善于制造一些让学生感动的事,激起学生的波澜,才能引发学生思想的斗争,进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