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霍庆的博客

关注教育 服务教师 交流思想 提升智慧

 
 
 

日志

 
 

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研究报告(转)  

2013-03-22 21:35:38|  分类: 教师博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研究报告

摘要  我国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强调“要促进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字形标准化的对象首先应该是印刷宋体字形。由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的字形完全采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确定的印刷宋体的字形标准,从而使这套字形成为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离标准化的要求尚有距离。本文先对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予以界定,再在穷尽式考察的基础上,详细列举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印刷宋体字形的种种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正方案,供《规范汉字表》课题组和汉字学界参考。

关键词: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规范汉字表;标准化

    费锦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徐莉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科研规划重大课题“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跟这一课题相关的子课题,如简繁字、异体字、“新旧字形”等都在组织全国学术界的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探讨的这个题目也是跟“规范汉字表”相关的一个子项目,课题组俗称为“微观字形”,我们定名为“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研究”。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和具体建议,不能代表课题组的统一看法,所以,本文只能看作是我们个人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字形是规范汉字的物质外壳。印刷宋体是有纸和无纸媒体最常用的一种字体,也是研制其他印刷字体字形的基础。

    196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196字)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次系统整理汉字印刷字形的重要成果。这份字表在消除长期存在的印刷品汉字字形混乱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7000字),完全采用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印刷宋体的字形标准,从而使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成为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少量字形的笔画形状、笔画组合和整字结构尚有改进的余地。这些微量的不足,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统一的铜模浇铸出来的,用字部门光凭视觉对这些微小的差异不易察觉;进入电脑时代以后,用电脑造字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这套规范字形的标准化程度亟待提高。

    未来的《规范汉字表》,在简繁字、异体字和字形整理方面都将达到更为科学的水平,显然,人们希望在《规范汉字表》的字头一栏也能看到一套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印刷宋体字形。跟简繁字、异体字和“新旧字形”的调整相比较,印刷宋体字形的微调对当前社会用字的冲击是最小的,因为它不会改变每一个字形所提供的供认读用的富有个性的区别特征。举个实例:某市语委干部在技术监督局检查用字情况时,发现该局下发的红头文件中,“红头”上的“督”第四笔带钩(用“叔”字原形),正文中的“督”第四笔不带钩(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规范字形),这样的公文纸用了好几年,但发文和收文单位都没有发现两个“督”的字形存有微小差别。

    由于印刷宋体字形是规范字表的载体,从《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到《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的字头都是用宋体排印的,因而印刷宋体又成为研制其他印刷字形的基准。印刷宋体字形的进一步标准化必将有力促进我国印刷字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进程。

二、对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的理解

    1.1986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宣布的我国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中

“要促进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认为,最适合提出“标准化”要求的对象是印刷字形,其中首推印刷宋体字形。

    2.“标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用化、统一化。

    3.印刷宋体字形的通用化、统一化,主要表现为:

1)同一笔画形状,在相同的正常字形环境中,除了长短粗细外,其主要外形特

征应该统一;

2)同一笔画形状,在相同的变异字形环境中,除了长短粗细外,其变形特征应该

统一;

3)同一笔画组合,在相同的字形环境中,除了长短粗细外,其组合方式应该统一;       

4)单个部件独立构字或多个部件合成组字时,构字部件在相同的字形环境中,除了高矮宽窄外,其构成笔画的形状和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组合方式应该统一。

    4.以上各条都应在保持和凸现印刷宋体的字体特征和美学风格这一总原则的前提之下来实现。但要减少由于片面强调因人而异的美学感受而带来的随意性,这对在汉字领域还不习惯用标准化作为一项主要的追求目标的中国汉字界来说尤为重要。

    5.实现字形标准化,既是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对印刷字形的要求,也是提高识字和写字教学质量的必需。

    6.考虑到现代造字技术、印刷技术、造纸技术和无纸媒体显像技术的科学含量飙升,字形的清晰度已经大为提高,为了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我们主张印刷宋体字形的笔画和部件,在组字的时候,应尽可能使用原形,减少变形;出于构形和美学的需要,非变不可的时候,一定要在相同的字形环境中保持形变的一致性,以使变形有规律可循,使用者易于掌握。

    7.如果同意贯彻上述原则,需要微调的字形可能要多一些,但这并不会给社会用字带来振荡,而换来的结果却是印刷字形的标准化和人们学习、阅读、书写汉字时长远的方便。这样的调整远比零敲碎打、修修补补的效果要好得多。

    8.考虑到《规范汉字表》采用印刷宋体排印,考虑到识字教学多用楷体,因此,印刷宋体和楷体的规范字形在贯彻以上原则时应从严;而其他印刷字体,由于特点不同、字形的局部环境不同、构形的美学原则不同、使用者的要求不同,且多供“目治”,在贯彻以上原则时可以适当从宽;过了识字教学阶段,对人们的日常书写活动,一般只应以错对为界限,而不应该用设计标准字形的细则去一一苛求。

三、考察对象

    这份报告的考察对象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8年印制、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全表收字7000个。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在《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指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基础上制订的,字形标准未作新的调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字形标准,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字表发布后,印刷通用汉字字形即以此为准。”可见,《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的字形跟《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的字形,无论是研制的原则还是具体的结构、笔画数和笔顺,都是一致的。所以,本报告的考察对象是在中国大陆通行了37年之久的印刷通用汉字的标准字形。分析的具体文本是国家语委印发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大字本。

四、研究方法

    1.首先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的7000字按1988年大字本编排的顺序编成流水码。

    2.7000通用字中在笔画和部件变形上不符合字形标准化整理原则的,以及字形整

理不一致的字例悉数列出。

    3.根据确定的原则,对这些字例和某些字形系列提出调整建议。

    4.进行研究、提出建议时,胆子大一些、覆盖面宽一些;付之实施时则应力求谨慎、

稳妥。

五、发现的问题(限于篇幅,只能举例)

    1.笔画形状方面的,共13组,如:

1)从“王”的字:

“王”作为构字部件处在左侧(包括左上和相对左侧)时,末笔横要变形为提。如:球、

玻、玩、璞、碧。但“琵、琴、琶、瑟”四字左上“王”的末笔不变形,“徵”中处在相对左侧的“王”末笔也不变形。(参见附录1

2)从“敝”的字:

“敝”作为构字部件,其第4笔横折钩,在有的字中不变形,如:“撇、弊、憋、瞥”,但在有的字中变为横折,如“蹩、鳖”。(参见附录2

3)“避重捺”的字:

7000通用字中,“避重捺”的字共收集到129例,其中,“上避下”83例,如:“达、糜、谈、樊”;“下避上”38例,如:“食、奏、瀑、豢”;“上下避中间”8例,如“餮、膝、黍、餐”。但有14例不避,如:“汆、透、逢、森、焱、蓬、褰、蹩”。(参见附录3

4)从“鬼”的字:

从“鬼”的字,如“鬼”在左侧,其结构多为左下右半包围。被围的部件,其末笔为捺时,有的变形为点,如:“魃”,但有的不变,如“魅”。(参见附录4

5)字形为左中右结构的字:

全字呈左中右结构,处在中间的部件,含有易变形笔画者,有的变形,如:“粥”中“米”的末笔捺变形为点;但有的不变,如“掰、瓣”中“分”的第3笔、“瓜”的末笔。(参见附录5

6)“裘”中“求”的第2笔竖钩,因为钩跟下方“衣”的起笔点靠近,遂去钩,变形为竖。但“柔、坌、岔”中,上方的钩跟下方的点或起笔处的装饰点也靠近,并不去钩。(参见附录6

     2.笔画组合方面的,如:

    1)“亠”作为构字部件,来源不同,但作为现代汉字中的一个构字部件,它的组字率甚高。其两个笔画(点、横)的组合方式,在大多数字中相接,如“方、堆、变、言”等,但我们收集到48例是点和横相离的,如“防、卞、拄、信、亡、六、立、谅、惟”等。(参见附录8

2)“琢”右旁的“丶”仅跟第二个撇笔相交,在现代汉字中属于同一类笔画组合方式的“匆”,其中的“丶”跟第2、第3个撇笔是相交的关系。(参见附录9

3)“求、球”的最后第2、第3笔相接,接点均在捺笔上,但“赇”的最后第2、第3笔相接的接点却在撇笔上。(参见附录10

    3.结体方式方面的,如:

1)从“辰”的字,下为“口、虫”者,均为上左半包围结构:“ 唇、 蜃”,而下为“寸”的“辱 ”却为上下结构。但当“辱”充当构字部件时,其结体方式却又一律改为上左半包围结构,如: 蓐、 缛、 褥、 薅。(参见附录11

2)末笔为横折钩或竖弯钩或捺的字,当其处在左侧时,全字多为左下半包围结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从“九、风、虎、兀、※、元、毛、尧、完、免、鬼、※、爪、尺、支、走、瓜、永、豕、是”的半包围结构字共收集到56例。但从“鼠”的字却一律作左右结构,虽然“鼠”的末笔为斜钩,且具备包孕别的部件的条件,如“鼢、鼬、鼯、鼹”。(参见附录12

五、调整方案

    1.调整原则

1)以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作为底本,也就是说,在总体上接受

该字形表的整理原则和设计的印刷宋体字形。

2)在便于阅读、尊重宋体的传统特点和书法美学原则这几项前提下,力求减少笔画或部件变形的数量;必须变形的,在相同或相似的字形环境中,应保持形变一致,使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以便学习和应用。

3)考虑到印刷体与手写体的风格特点和功能不尽相同,不主张把印刷宋体作为写字教学的标准和范本。建议另行制订“汉字手写体标准字形”,以利教学。但上世纪整理汉字字形的主要原则,即“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书”仍应坚持。

4)不人为扩大海峡两岸主要印刷字体的字形差异。

    2.调整建议

“调整方案”分为两部分:一是改正现行规范字形中的矛盾、疏漏,称为“改正方案”;

    二是根据“调整原则”建议改变印刷宋体的某些现行字形,称为“建议方案”。限于篇幅,两个方案都只能举例说明。

1)改正方案,共10项,如:

    1)“ 琵、 琶、 琴、 瑟”左上的“王”和“ 徵”所从的“王”,其末笔横全改为提。

(参见附录1

    理由:◎《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左上部件末笔为横的,大多变形为提,如“蛩、柴、鹭、盐、瞽”;◎“王”在左上位置的“碧”,其末笔横也变形为提;◎左右都有其他构字单位的部件,因处在相对左侧的位置,其末笔为横的,大多变形为提,如“鸿、潋、臌、街、御”;◎《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62年印影本)“琴瑟”左上“王”的末笔改提,“琵琶”没改;◎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琵、琶、琴、瑟”左上的“王”和“徵”中的“王”,末笔横都变形为提;◎变形后规律性更强,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2)“ 蹩、 鳖”的第四笔都改为横折钩。(参见附录2

理由:◎同从“敝”的“弊、憋、瞥”,其第四笔均为横折钩,“蹩、鳖”第4笔变形纯属不同字模技工的个人行为;◎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中“弊、憋、瞥、蹩、鳖”的第四笔都带钩。◎调整后规律性更强,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3)“ 汆、透、逢、森、焱、蓬、褰”等均应避重捺。“透、逢、森、焱、蓬、蹩”等均为“上避下”,“汆、褰”等均为“下避上”。(参见附录3

    理由:◎“避重捺”是书写汉字的一条重要的传统规则,已为规范字形工作者普遍接受;◎以上诸字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中出现重捺,纯属不同字模技工的个人行为;◎或曰:“逢、透”等字在两捺之间夹有部件,故不避,但“逵、遴”等字在两捺之间也夹有部件,上捺仍避下捺,可见,上说是为规范字形的疏漏打圆场,并不是“避重捺”的一条补充规则;◎凡字形中有重捺的一律避之,有利于规范字形的标准化,有利于学习和使用者掌握;◎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中“逄、透、逢、逶、森、蓬、篷、缝、褰、蹩”均避重捺,但“汆”漏避。

    4)“魅”的末笔捺变形为点。(参见附录4

理由:◎处于半包围结构中的部件,凡含有易变形笔画者一般都变形;◎字形环境相同的“魃”,其末笔捺变形为点;◎变形后规律性更强,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5)“掰、瓣”中的“分、瓜”,所含捺笔均变形为点。(参见附录5

    理由:◎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的字,中间的部件处在相对左侧的位置上,所含易变形笔画往往变形,如“潋、粥”;◎变形后,字形更紧凑,规律性更强,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6)构字部件“亠”的点、横两个笔画在所有出现该部件的字中一律相接。(参见附录8

    理由:◎有利于提高部件的标准化程度,便于写字和电脑造字时掌握;◎台湾《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1982)中明确规定:“本部首之点作丶之形,与一横相接。” 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中,部件“亠”的点、横均相接;◎调整后,规律性更强,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7)“琢”中的点,由只跟第2撇相交改为跟第2、第3撇均相交。(参见附录9

    理由:◎同一类型的“匆”,中部的点跟第2、第3撇均相交。◎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中,“琢”中的点跟第2、第3撇均相交;◎把现代汉字“匆”和“琢”中点撇的连接关系统一起来,规律性更强,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8)“赇”第9笔撇、第10笔捺的相接点改在捺笔上。(参见附录10

理由:◎“求、球”中撇、捺的相接点都在捺笔上。“赇”字撇、捺接点的转移纯属字模技工的疏漏;◎统一后有利于提高字形的标准化程度,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9)“蓐、缛、褥、薅”所从的“辱”一律改为上下结构。“唇、蜃”也改为上下结构。(参见附录11

    理由:◎“辱”为上下结构,含“辱”字中的“辱”同样采用上下结构,有利于字形标准化程度的提高,易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相对于包围、半包围结构来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更易于学习和书写。如无必要,应在现代汉字中多采用左右和上下结构。

    10)“鼫 、鼬、鼱、鼹”等一律改为左下右半包围结构。(参见附录12

    理由:◎从“九、风、虎、兀、※、元、毛、尧、完、免、鬼、※、爪、尺、支、走、瓜、永、豕、是”的半包围结构字有五六十例之多。末笔为延伸变形的,采用半包围结构可使字形显得紧凑、完整。“鼠”的末笔是斜钩,属延伸笔形,“鼠”部件的笔画又多,字形独立性较强,若跟“风、瓜、爪、豕”等一样采用左下半包围结构,有利于强化字形的“捆绑感”和一体性;◎变形后有利于强化规律性,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2)建议方案,共9项,如:

    1)分别延伸“汆、籴”第2笔捺的上端和“氽”第1笔撇的上端。(参见附录3

理由:◎两字字形的区别仅在上端的顶部。现字形的区别度太小;◎调整后,字形的区别度加大,有利于识认和阅读。

    2)“博、傅、搏、溥、缚”等所从的“甫”均不去钩。(参见附录7

    理由:◎力求减少笔画或部件变形的数量是我们的调整原则;◎在这些字中,“甫”去钩的目的是为了让字形舒展一些,清晰一些,但在高科技的现代,只要布局安排得当、技术处理得法,保留第三笔的钩,仍能获得字形清晰的效果;◎“甫”在这些字中如不变形,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以上诸字的“甫”均不去钩;◎香港《常用字字形表》在上方的部件“甫”也不去钩。

    3)把“禺”“禹”和从“禺”“禹”的字,一律改成下部同“离”,4笔:竖、横折钩、撇折、点。(参见附录13

理由:◎从“禺”“禹”和从“离”的字,在现代汉字中,下部易混;◎“禺”“禹”“离”的下部,在小篆、隶书中写法相同;◎混同后不影响字义;◎调整后,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4)“囱”和从“囱”的字,框内一律改从“夕”。

理由:◎学习和书写者多把“囱”内的部件“囱、窗、璁”误写为“夕”;◎部件混同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常见现象,混同后并不影响字义和字形的区别度;◎调整后,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5)“木”作为构字部件,◆在上作“木”(如“避重捺”,则末笔改为点,如“漆”);◆在下作“木”(如“避重捺”,则末笔改为点,如“桊”);◆在左(包括相对左侧,如“焚”的左上)作“  ”,末笔改点;◆在右作“木”;◆在包围、半包围结构中:△全包围中末笔改点,如“困”;△左上右半包围中末笔改点,如“闲”;△上左半包围中作“木”,如“床” △上右半包围中末笔改点,如“枭”。◆现行的“草书楷化”写法(如“杂、杀、条、茶”的下部)一律取消。

    理由:◎现行规范字形“木”的形变规律性不强,不易掌握;◎“草书楷化”写法引入印刷宋体,离“木”的原形较远,既要竖笔带钩,又要三、四两笔跟竖笔分离,不易掌握;◎台湾《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1982年)的规定:“独用、在右作‘木’;在左作‘  ’;在上作‘  ’;在下作‘  ’。” 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中从“木”的字严格按照这一规定变形,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调整后,规律性增强,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6)构字部件“羽”处在字的上方时,一律不变形。(参见附录14

    理由:◎力求减少笔画或部件变形的数量;◎在字的上方采用“羽”的原形,有现代科技支撑,只要安排得当,并不会影响字形的清晰度;◎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中部件“羽”在上方时一律用原形,不去钩;◎调整后,字形的系统性、规律性更强,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7)“裘”的第2笔不变形,仍为竖钩。(参见附录6

    理由:◎力求减少笔画或部件变形的数量;◎“柔、坌、岔”都有钩与下方装饰点接近的问题,但这些字的上方部件都不去钩。可见,只要安排得当,并不会影响字形的清晰度;◎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中“裘”上方的“求”竖笔不去钩,只要把“求”的中间一笔竖钩稍稍缩短,就可从容布局;◎调整后,规律性增强,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8)“四”的第4笔、“西”的第5笔、“酉”的第5笔均恢复原形,即改为竖弯钩,而不是竖弯。(参见附录15

    理由:◎可以减少现代汉字的一个笔画形状;◎调整后不影响字义;◎原印刷宋体中即作竖弯钩,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作竖弯钩的,说明这在印刷宋体中不存在布局困难的问题;◎调整后,字形的系统性,规律性增强,能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9)“没”的右上部件改为“勹”。(参见附录16

    理由:◎“没”与“设”在字形上的混淆是现今印刷字形的常见病,最令推行简化汉字者懊恼;◎混淆的原因在形旁“氵”与“讠”形近,但因关涉构字理据,左旁无法改动;◎据《说文》,两字的右旁原本就不同(一为    mo的第四声,表意兼表音;一为殳,shu的第一声,表音);◎《汉语大字典》引《玉篇》:“  ,古   字。”隶定为右上从“刀”。《康熙字典》隶定为右上从“勹”。考虑到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994年)右上也从“勹”,故建议右上从“勹”。◎调整后,将消除现今印刷字形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形近字“没”和“设”,有利于学习、使用和计算机处理。

六、几点说明

    1本报告引到的字例,均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大字本的原字形编成附录,以备查考。如文中列举的字形有跟大字本不符的,以1988年大字本为准。这也正好说明现行印刷宋体字形存在着混乱现象。

    2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把大大小小的问题发现出来,供调整时参考,但并不等于说列出来的问题都要调整。还是那句话:.进行研究、提出建议时,胆子大一些、覆盖面宽一些;付之实施时则力求谨慎、稳妥。

    3 如上述建议均被采纳,在7000通用字范围内,将有四百多个印刷宋体字形要作或大或小的改动,约占统计总字数的6%。但很多改动均极微小,不会引起印刷宋体字形面目全非的感觉。如“亠”都改为点横相接,就至少涉及近50个字形;“四、西、酉”等字和构字部件中的竖弯改竖弯钩就至少涉及近100个字形。这两项改动就占7000通用字的2%强。

    4发现的问题和调整的建议都是用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的眼光和思考方法得出来的(最典型的就是“力求减少笔画或部件变形的数量”)。真要用到印刷字形上,其可行性还有待“规范汉字表”课题组、语言文字学界的专家,特别是字模设计专家和书法家来裁定。

 

 

 

  评论这张
 
阅读(449)|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