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
序言
新学期开始,3-6岁的幼儿们就要在家长的护送下进入幼儿园接受系统的
教育学习了。我们之所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的教育,是因为我们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将来要比自己生活的更好工作的更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不能仅仅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或者老师。一位教师无论她有多么优秀,能陪伴教育影响孩子的时候也只有三年或五年,而更多的教育则需要家长自己来承担,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也是园丁,而且是最贴身的园丁。
当您把孩子从自己的手里交到幼儿园老师手中的时候,孩子是不是死死地拽着你的衣角,眼泪花花地不肯让您离开;当你即将转身离去的时候,孩子撕心裂肺愈演愈烈的哭喊声,是不是又动摇了您把孩子留下的决心?当这本已预想到的一幕真正发生了的时候,你又是怎么做得呢?俯下身子,把孩子抱起,和老师说一声对不起,将孩子领回家;还是郑重的和老师说一声拜托了,进而头也不回地从孩子的视线里完全消失?不要小视这一简单的决定,这决定的背后就可以看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溺爱,还是建立在科学认知之上的教育爱。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孩子成长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对幼儿来说,与他们最熟悉的亲人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当孩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发现家长突然消失的时候,他的新奇感和安全感同样会突然丧失,继而产生忧伤、烦恼、紧张害怕和恐慌不安的不良情绪,表现出来的就是哭喊打闹的激烈情绪反应。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的入园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一个孩子新入园的时候都要经受这一考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勇敢地闯过这一关。如果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哭哭啼啼,甚至拒食、感冒、尿裤子就于心不忍,放弃继续送孩子入园,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而延长了孩子的适应期。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家长的过度溺爱和幼儿自理能力缺乏,往往会加重孩子分离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也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幼儿园里的集体生活。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我们本不必过度关注的表象问题,也有许多需要我们真正高度关注的深层原因。如果该做的我们没有做好,不该做的反而做得过于投入,则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就已经走入误区。如许多家长坚持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饭吃,给孩子最好的衣穿,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不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更不能有任何一点儿伤害。这其实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这种爱是一种连母鸡都会给予孩子的血缘爱,而不是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的科学理智的教育爱。
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我们应该从孩子一生下来的时候就要立志做学习型家长。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我们才会明白,其实在所有亲密关系里,唯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如果家长是在真正地、理性地爱孩子,就必须学着放开孩子。应该教给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和自强,这是一种能力,谁也夺不走的能力,这才是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的一生享用不尽的真正的财富。
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指出:“做家长,教育好孩子是人生最幸福的选择,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责任;官当得再大,钱挣得再多,孩子没培养好,这辈子也是输家。”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孩子的教育重于泰山。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应该成为最好的教师。因为,幸福的宝宝离不开聪明、智慧、知性、理智的家长来造就。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精心编写了《做最好的幼儿家长》一书,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家长正确的育儿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教育智慧。我们也希望拿到这本书的家长,能够静心地阅读,认真地反思,积极地改变,做最好的幼儿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影响,用我们的理性和智慧托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幸福家庭。
霍庆
2013年6月于宣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