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霍庆的博客

关注教育 服务教师 交流思想 提升智慧

 
 
 

日志

 
 

连 接  

2015-10-25 15:27:51|  分类: 教师博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连                                                                 

 万玮

 

Q老师合同还有一年到期,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问题,并暗示一年后可能不与其续约。

Q老师脾气温柔,为人谦逊,大家都觉得他是好人,但在一所民办学校生存,依靠更多的是专业能力,Q老师在这方面就差强人意了。

Q老师觉得自己专业水平不差,他从一所985著名高校毕业,做学生时Q老师也很勤奋,常拿奖学金,为此,Q老师甚至还有一点小骄傲。然而,自己学是一回事,教别人又是另一回事。一名好的教练员可能曾是一名蹩脚的运动员,而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可能执教水平很糟糕。Q老师不幸就是后者。

Q老师似乎天生就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讲了一节课,大多数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校曾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带教他,他表面顺从,内心却不认可。带教老师第二次听他的课,依旧如故。

本着爱才惜才的态度,学校领导对Q老师给予了足够的耐心与宽容,最终失望透顶。在中国传统教育的体系里,Q老师是一个专业学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他似乎永远不知道怎么样成为一名好教师。他天生缺乏优秀教师的基因,这个基因叫做指导力

Q老师以为学科能力就是一切,他自己热衷于做题,讲课时总是高屋建瓴,且不由自主地越讲越难,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学生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也就可想而知。他不能理解的是,在一名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指导力比学科能力更重要。

指导力有许多表现形式,如组织管理能力,吸引注意的能力,激励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等。但本质上,我认为是建立与学生的连接。学生为什么能从教师这里学到东西,是因为教师与他们建立了连接

一名新教师进课堂,在不认识学生的情况下,最需要做的是连接。例如,开场白先简单介绍自己,无论是幽默自嘲,还是自夸炫耀,只要能引起反馈,都是好的暖场。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找一个与学生的共同点,就好比在他乡遇到一个陌生人突然发现是老乡,于是迅速拉近距离。

我自己不太擅长的方式是知性的叙说,如同柴静那般,娓娓道来,使他人迅速在情感上引进共鸣。我喜欢使用的,是讲一两个笑话活跃气氛。或者在讲课的间隙,做一个停顿,目光快速扫过全场,与听众做一个眼神的连接。有时,我也会以一个问题开场,问题必须有趣,听起来不复杂但值得探索,然后将听者的思维连接到我要讲的内容上来。建构主义强调新旧知识的连接,可见不仅仅人与人,知识与知识之间也不应该是孤立的。

Q老师在连接方法上有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很少主动在课后与学生接触。他内向而害羞,不善与人交往,由此,丧失了重要的与学生建立连接的机会。

一名教师能够放下尊严,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个性,倾泻自己的情感,很容易与学生建立长久的连接。前提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他可以大笑,可以大哭,可以狂喜,也可以狂怒,但是不失控,不失态,生动洒脱又戛然而止。这样的老师无疑具有个人魅力,通过这种个人魅力与学生建立的连接会持续若干年,学生毕业多年依然在记忆里栩栩如生。

与一名个体学生建立连接的方法更简单,就是持续地关注、欣赏、鼓励与支持。没有人会抗拒这种力量,士为知己者死,所有的人都有报答知遇之恩的冲动。

人生有三件事最重要:旅游、阅读与发呆。旅游是与社会及世界建立连接。别人活腻的地方对我来说却是那么新鲜,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如果能做一些功课,建立一些与历史文化有关的连接,则收获更大。阅读是与他人建立连接。我们读的不是书,而是故事,是思想,是人,通过阅读,我们与古往今来的人交往,在某一点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那是跨越时空与作者实现了连接。发呆则是与自己建立连接。别人以为发呆看的是风景,发呆的人真正看的是内在,独处,静修,放空心灵,在心灵深处与自我连接。

互联网的本质也是连接。在不相干的事物间建立连接,便是创新。由是观之,我们的应试教育所摧残的,其实是学生建立连接的能力。当需要创意时,只能蹩脚地模仿,复制,抄袭。

如果没有与学生的连接,则任何知识传授无意义。这是一位近期在微信上流传的美国教师的演讲语录。我要说,如果没有与世界、他人与自我的连接,则人生无意义。

  评论这张
 
阅读(19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