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纪律背后的价值
万 玮
万老师:
我今年新接了个班级,我发现我们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纪律问题,我们学校规定午休只能在教室里睡觉,还有课前三分钟不能讲话、乱动,很多学生很喜欢讲话,阳奉阴违,特别是有些学生从小学起就因为纪律问题经常被老师批评了,叫过来的时候总是很配合,但是回去之后又老样子了,不知您有何高招?
——网友小陶
学生纪律不好,这是一个老问题,许多新教师都会遇到。我觉得,有三个原则需要注意。
第一个原则,建立规则。当我们不允许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只是口头宣布,要有书面的制度,包括如果违反会有什么样的处罚措施。
例如,规定了课前三分钟不能讲话、乱动,有学生讲话了,乱动了,你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一番,然后问他,知道了吗?他一定说知道了。再问他,还会犯吗?他一定说不会犯了。于是放回去。回去之后,同学一定会知道你对他没有任何处罚,于是说话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个氛围一旦形成,当然无法收场。
有法必依,有令则行,令行禁止,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坚持按规则做了,学生可能会不高兴,但只要规则告之在先,学生也不会有什么话说,只会记住这个教训。多数人会约束自己。
第二个原则,改变立场。对于学生犯错,教师不一定非要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姿态,有些老师靠板着面孔维持纪律,并不长久。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这样的:内心很坚决,态度很温柔。
课前三分钟,你去教室巡视,发现张三同学在说话,于是,你走到他面前,很温和地提醒他说,知道我们有课前三分钟不能说话的规定吗?我想你一定是忘记了。如果违反,会有严厉处罚的。老师可不希望你受处罚。这样一提醒,学生多半会改正。如果他积重难返,第二次又犯了,你便可以请他中午到办公室里,帮助他学习班级规则。你可以这样说,上次老师已经提醒你了,看来你的确对这项规定还不太熟悉,老师很愿意帮助你学习这项规定。你看,其他同学都已经去吃饭了,老师也还没有吃饭呢,但是老师觉得帮助你学习这个规则更重要,你能学会吗?
在整个过程中,你始终没有大喊大叫,始终保持温柔的态度,你一点不像在处罚他,一直保持一种帮助他的立场。这种态度,学生会容易接受得多。如果这个孩子第三次还是说话了,你依然抱着帮助他的角度,根据规则更进一步地限制他的自由。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更多地支持你,而不会同情他。
在这个案例中,我觉得你做得最好的地方,便是对学生的态度始终保持温和。因为,学生被你叫到办公室总是很配合,这说明他们还挺尊重你,至少表面上尊重你。这是你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孩子只是调皮而已,并非无可救药。
讲到这里,要质疑一下你们学校的两个制度。
第一个是课前三分钟不能讲话、乱动,第二个是午休只能在教室里睡觉。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个制度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课间的时间最多只有十分钟,如果老师不拖堂,学生上上厕所,整理整理书本,也就差不多了。再提前三分钟进教室,一定很匆忙。每节课都这样,到了中午,还不能自由活动,还要全部进教室睡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理念?
相信和我一样有质疑的教师会有很多。教室里怎么能睡觉呢?趴在课桌上睡吗?每天都这样练习,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一定不会有利吧。
我猜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养成孩子静下心来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把孩子限制住,让他们不要多动,可能也是预防伤害事故,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而,最应该坚持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却被放到了一边。
你一定会很无奈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老师,我怎么去改变学校的规定?
我理解。因此,我还有第三个原则——寻找意义。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你如果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而不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完成,那是在挑战自己。因此,最有效的让孩子保持纪律的方法,就是设计一些有效的工作,布置给他们,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去。这样,既维持了纪律,又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例如,课前三分钟,针对不同的课,你可以做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记忆一些与该科教学有关的知识点,这需要与科任教师配合。如果你作为班主任向他们提出,他们一定会很开心。如果你是一名自私的老师,你甚至可以把你自己学科的任务分解到这些个三分钟里去。别小看这三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至少,背十个英语单词或者一首绝句,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
中午午休,如果学生实在睡不着,也可安排一些独立完成的工作。只是,最好不要是学科作业,而可以是一些智力题或者书籍阅读等等。只要不发出声音,我想学校应该能够通融。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是为了让学生安静而提出纪律的要求。我们是培养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家里贴满了记录思想于灵感的纸条;苏步青则善于把一两分钟的“零布头”积攒成“整匹布”。有许多人,非常善于利用生命中零碎的时间思考、工作、创作。别人乘车、等人、坐马桶、吃饭的时间,他们都不会浪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灵感和创意,常常是在这样的零碎时刻如同电光石火一般闪现的。将学校的规定赋予不同的意义,也许,你的班级真的会出几个未来的大师。
评论